菌草为什么能全球“圈粉”?答案就在“菌草家园”

由於現代戰爭不以人數取勝,如何維繫部隊能量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因此「宮廟義勇」核心意涵是將所有人「適才適所」配置,以達到國家最大利益。

Photo Credit: ©邱若龍 / 遠流出版公司提供《霧社事件》之後三度再版、還有日文、法文的翻譯版本,並代表台灣參加國際漫畫活動,如何影響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更是不需多說,這使得往後對此主題的創作都不由得追隨其「歷史寫實主義」的典範。從小因家人在聯經出版社工作,讀著劉興欽《機器人》系列長大,現在最喜歡的是各種原住民主題漫畫)邱若龍的歷史寫實主義說起台灣以原住民為主題的漫畫,邱若龍的《霧社事件》(1990)一向被尊為此類創作的始祖,但在此之前其實已經有以大山背泰雅部落為背景的劉興欽《石頭神》(1969),然而其中充滿漢人中心主義視角下「山胞」守舊、迷信、與科學對立的描繪。

菌草为什么能全球“圈粉”?答案就在“菌草家园”

關於《霧社事件》的相關資訊在各種媒體上已相當豐富,在此就不贅述。張季雅在《CCC創作集》的〈如織之絆〉(2012)則描繪關於陶德和泰雅養女的短篇小品。這樣創作的首例應該是YinYin的〈永生草〉(2009),描述以鹿野忠雄為藍本的主角去阿美族部落尋找草藥,與年輕祭司的互動。咖哩東的〈新說・矮靈傳奇〉(2011)是我最喜愛的作品,以科幻元素重現賽夏族人與矮人的糾葛,相當有創意地談論當代原住民與部落傳統動態的關係。2008年,另一個更重視教育推廣的《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跟著推動。

而在此之前,擅長畫出歐洲風情的他已被《CCC創作集》邀請創作荷蘭統治時期的故事〈黃金之河哆羅滿〉(2011)和〈莎萊與安妮塔〉(2012)。我將這樣的風格稱為「歷史寫實主義」,重視創作過程中資料蒐集的環節,並強調所描繪群體的文化「原真性」,且通常是以單一族別為單位。一老一少,一搭一唱,弄得觀眾目不轉睛全神貫注。

如德國藝術家Gustav Mützel(1839-1893)的《印度弄蛇人與眼鏡蛇》【圖2】,描繪了一位吹奏「噴吉」(pūngī)的印度弄蛇人正在馴蛇,一旁還有兩位樂師伴奏。此後,畫上的混血線索被許多西方藝評家藉以闡述藝術史中的東方主義議題。緊靠牆腳的人群與他們手中戰備武器,同樣來自不同民族物件Photo Credit: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圖2】Gustav Mützel,《印度弄蛇人與眼鏡蛇》(Indian Serpent-Charmers and Cobras[Naja Tripudians]),1893年,18×21cm,版畫。

此作再現歐洲畫家對伊斯蘭文化世界的想像。儘管眾所周知,含有毒液的牙齒已被拔去,故而牠們皆是無害的,但觀眾們總是會上當。

菌草为什么能全球“圈粉”?答案就在“菌草家园”

遊記中還說:「一年中的某些時候,弄蛇人生意興旺,因為阿拉伯人從來不厭倦欣賞這些雜耍師們用以刺激蛇去咬他們的鼻子或舌頭的技倆。」甚至還有種習俗被延續下來,人們為蛇備妥晚膳,牠們在用餐時間爬入房內,吞食佳餚後,再度回到洞府中休息。而且也不會將自己的頭套鼓脹得如此龐大。此後,畫上的混血線索被許多西方藝評家藉以闡述藝術史中的東方主義議題。

【圖1】Photo Credit: The Clark Art Institute【圖1】Jean-Léon Gérôme,《弄蛇人》(Snake Charmer),約1879年,82.2x121cm,油彩、畫布。」[4]19世紀的遊記《突尼斯軼事:阿拉伯生活瞥見記》(暫譯。Said的學說開啟了後來學界對「東方主義」的探討。如德國藝術家Gustav Mützel(1839-1893)的《印度弄蛇人與眼鏡蛇》【圖2】,描繪了一位吹奏「噴吉」(pūngī)的印度弄蛇人正在馴蛇,一旁還有兩位樂師伴奏。

他在1833年版的《蛇的崇拜》(The Worship of the Serpent,1830年初版)中指出:「埃及人馴蛇的技藝,至今仍在該國度和巴巴利(Barbary)某些地區由雜耍表演者所熟習,此種技藝最早可能是從蛇神廟裡學習而來。[2]Gérôme畫中的少年,脫去全身衣物是為了消除觀眾對弄蛇技能詐騙的疑慮。

菌草为什么能全球“圈粉”?答案就在“菌草家园”

不過,詭譎之處在於,此種雜技餘興不可能發生在清真寺這般神聖殿堂,弄蛇人亦非鄂圖曼傳統,但他們盛行於北非、埃及、印度等地。《印度弄蛇人》【圖3】被收錄在美國藝術史學者John Charles Van Dyke(1856–1932)於1919年新版的《繪畫史教科書》(A Text-Book of the History of Painting,1894年初版)中。

到處都可看到蛇,從細小如綠絲帶的草蛇,到三十英尺或更長的錦蟒,而非洲蛇的習性要比印度蛇遲緩得多:「非洲眼鏡蛇在作勢攻擊時,並不像印度眼鏡蛇會挺的那麼高。然而對其他文明而言,蛇卻是神聖的。[1]更精確來說,它組裝了普遍歐洲人對近東文化的刻板印象。原書名:Chips from Tunis: A Glimpse of Arab Life)描述:「蛇幾乎是無害的,許多摩爾人家中都會養一條以示幸運物。」[3]身為皇家地理學會會員的英國醫師Septimus Tristram Pruen(約1859-1936),在《阿拉伯人和非洲人:三年居住期間在東赤道非洲的經歷》(The Arab and the African: Experiences in Eastern Equatorial Africa During a Residence of Three Years,1891年)中亦曾說過,像東赤道非洲這樣熱帶氣候下,爬行動物比比皆是。最著名的馴蛇專家是非洲賽利(Psylli)部落民族。

此畫出自法國學院派畫家Jean-Léon Gérôme(1824-1904)之手。不過此類圖像與攝影更多具備的是民族誌內涵,表現特定習俗特色。

馴蛇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技藝,……。畫作場景的設置相當巧妙,事實上這是幅典型混血(hybrid)之作,融合多樣文化元素。

19世紀前半葉,牧師暨古文物學家John Bathurst Deane(1797-1887)對此做了有系統的論述。一老一少,一搭一唱,弄得觀眾目不轉睛全神貫注。

Gérôme年輕時曾在君士坦丁堡、埃及與其它近東等地旅行,旅途中進行速寫、蒐羅當地物件或服飾,同時也邀請其他畫家、攝影師一同旅遊,攝影師所記錄下的當地景象也都成為他的創作素材。這幅畫無論在藝術史或文化理論研究上,定位舉足輕重。而石板地則取自埃及開羅的阿慕爾清真寺(Mosque of Amr ibn Al Aas)等。它之所以被許多東方主義理論學者奉為圭臬,是因為國際著名文學理論家Edward Said(1935-2003)於1978年出版經典著作《東方主義》(Orientalism)一書時,封面用的便是這幅畫。

很少挺超過八或九英寸。19世紀後半葉起,東方主義畫家們經常採用「弄蛇人」題材。

西班牙畫家Mariano Fortuny(1838–1874)早年在巴黎從事歷史畫創作,受法國古典主義畫家Jean-Louis-Ernest Meissonier(1815–1891)影響,後來他到阿爾及爾(Algiers,阿爾及利亞首都)和羅馬,自此轉而追求那種具有熠熠光彩特色的風俗題材、東方場景和人物風情等。對基督教文化而言,蛇在亞當和夏娃的創世神話中象徵邪惡與誘惑。

緊靠牆腳的人群與他們手中戰備武器,同樣來自不同民族物件。畫家在1879年完成這件作品,百年後它成為學術討論的經典例證。

文:張維晏赤裸少年身纏巨蟒,高舉手上美麗爬蟲,優雅地展示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以上這種「學習」,才是這個時代的學校該提供的服務。找人學(教),而這裡指的「人」,可能是「同儕」但擁有不同的能力面向,可能是校外的「mentor」,也可能是校內的「老師」。而這段時間可能長、也可能短,但不管長或短,似乎都不該由128學分來決定。

其實,不等值的不是學分。而這樣的學習成效該如何評估?只靠現在的128學分可以嗎? 四年,是太長還是太短? 市場眼中的「大學畢業」又是什麼? 我知道,有很多人會跳出來說,不要把念大學講的那麼理想。

明明教學內容差不多,為什麼最後會變成不等值?不合理啊。既然大學本質是「學習」,請問修畢128學分就表示「學會」了嗎?當然不能說128學分沒有任何意義,但這個128,又能如何完整評估學習成效? 我認為「現代」的學習跟過去很不一樣,如今大多數的知識在書本上、網路上都可以自行取用,之所以要去學校「學習」只為了以下幾種: 除了自己學,也想找人一起學。

修業期限非四年者,應依修業期限酌予增減。不過,如果現在隨便找一個大學生問道「什麼是畢業?」,恐怕大多數的回答會是「四年內修完128學分就可以畢業了。

李逸朗
上一篇:国内商品期货收盘沪镍涨超7%
下一篇:辽宁省推进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发展工作专班会议召开 周波主持并讲话